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案例研究
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经历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教学案例与评析
郑桂菊
背景说明
今年是民族精神教育年,课堂是我们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学科以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在“学科教学实施民族精神”的活动中有广阔的实践空间。新区开展“学科教学实施民族精神教学评优活动”,为我们搭建了实践探索的平台。
首先激起我思索的问题是:怎样使学科实施民族精神教育长久化?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怕的是参加某些活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搞得筋疲力尽,最终收获甚微。具体说,有些教学内容以其直观性和显性强比较容易渗透和联系,如“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和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旗、国徽、首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而有些教学内容因其理论性和隐秘性强非常难以发觉。笔者进行《我国的国家性质》教学内容就是属于后一种。如果选择跳过去,挑选好上的,结果是学科实施民族精神教育难以长久,走走过场;如果选择迎难而上,找到一两个切实可行的方法,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其次使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怎样假鲜活的民族精神教育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千方百计、以情感人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动起来了,才会有学生主动的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使思想教育有生命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既同我国的传统美德相承接,又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相一致,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民族精神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是生动、具体、丰富的,怎样从中找到学生动起来的教学因素呢?
过程描写
教学片段(一)  让历史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
(上课铃一响,我已把《平原游击队》、《苦菜花》、《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赵一曼》、《吉鸿昌》、《血战台儿庄》、《太行山》等影片画面,伴着我们熟悉的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投影在屏幕上。从教师来说画面内容是经过挑选的,反映贫苦农民阶级、城市工人阶级及其领袖、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国民党抗战队伍英勇抗战的历史。)
教师:“同学们,今年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60周年,暑假里同学们看了不少抗战影片吧(其实我心里不清楚这种判断是否正确)。听着这激昂的歌声,我们似乎回到了抗战烽火年代。能不能说说,这些片子讴歌了哪些抗战英雄和他们的事迹?”
我满怀期待地等着学生热烈地议论。学生的眼球是被画面吸引住了,但眼神没有兴奋的光芒,冷场了半分钟后,有一部分同学似乎猜出了一两部片子,开始出现窃窃私语,我叫了一位女同学回答。
“老师,这些片子我们不太了解。开学两天,我偶尔看了一集《小兵张嘎》,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叫银爷爷的老头,他说自己的儿子是被嘎子冤枉成汉奸的,假如自己的儿子真是汉奸,自己一定亲自杀了他。”
“为什么你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呢?”我追问道。
“老头能大义灭亲,他很爱国。”
我抓住机会,进一步借题发挥:“是啊,连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都懂得爱国的道理,《平原游击队》、《苦菜花》、《小兵张嘎》等影片集中反了中国农民阶级在民族危难之时那种敢于牺牲、忠贞爱国的精神。”
我点击了一下屏幕“谁能说说城市工人阶级和其他爱国者们在抗战中的作用和表现?”我的本意是想利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推出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主要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并进行简单的阶级分析,为“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政权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作知识准备。学生看来对屏幕上的人物故事实在不熟悉。一位男同学在下面小声议论,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
“我觉得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是全体中华民族一切爱国人士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结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说得好!”我情不自禁地称赞道,发现这位铿锵有力的说话者是历史课代表,这个班级里有一半人“3+1”加历史,我心里有谱了。“请你用历史分析法谈谈抗战胜利的原因好吗?”
他显得驾轻就熟,一口气说了三个理由,显然他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下面一部分同学开始若有所思。我趁热打铁,引领深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民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请分析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的作用和特点怎样。”
“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民主革命实际上是农民革命。……”“中国工人阶级受的压迫最深,革命最彻底,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但人不多,力量不够,必须团结农民阶级,建立工农联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他们是团结的力量。解放以后,他们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和改造……”学生一个个相互补充,发言有板有眼,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重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赶走侵略者,建立什么样的政权?”我一鼓作气,直      奔课题。学生并没有被问倒,马上有人回答:“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
“为什么是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呢?”我抓住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机会,追问道。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权,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终于有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只有了解历史国情况,才能认清今天的现实国情。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国体——国家政权性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探索今天的课题……”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导入部分的任务完成了,虽然很艰难,但结果比我设想得更自然、更深刻。“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学生之口说出,教育的效果是自然的;“人民政权”概念的提出、各阶级的初步分析,对新课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
教学片段(二)  让我们评说现实——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
(课进行到让学生联系实际,评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家政权阶级基础的工人、农民阶级状况的新变化,会不会改变我国政权性质。)
学生提出问题:“大批工人下岗,经济收入下降,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工人阶级怎样作领导阶级呢?”
我预料学生会提这个问题,因为下岗在我们学生家庭中普遍存在,学生会有话题的。只是有些担心,学生碍于面子……忽然,我听到有几个学生在私下议论,还有笑声。我走近时,一个平时爱开玩笑的男生指着小徐同学说。“他爸爸是瘸子,和他妈妈在昌里路上摆缝纫摊头。”
小徐一脸窘色,转而发怒,想和惹事的男生争辩。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里。……小徐在老师的鼓励下,也为了争面子,说了爸妈的故事:
“我爸妈虽然都下岗了,但他们以前在单位里都是好样的。爸爸在上钢三厂是技术工人,至今家里珍藏着他的许多奖状呢。他腿不好是工伤所致,厂工会领导经常上门探望,今天厂子虽然兼并了,但居委会干部每年春节也会来探望他,送些补助费……”小徐越说越激动,周围同学也被他吸引住了。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来看望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呢?”我因势利导,进行爱党教育。
“电视新闻里都在宣传,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生认识正确。
“你父母为什么选择摆摊再就业呢?”
“我爸腿脚不方便也是个原因吧。父母单位许多下岗工人都到兼并的新厂子去了。有的象我爸妈一样,自己开店或摆摊。”
“工人阶级真了不起,”我们被他的话感动了“工人阶级为国家改革作了很大的牺牲,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种爱国、奉献、自强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和发扬。”这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时机。
接着,我投影事先准备好的问题:
改革开放新时期,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有没有变化,必须弄清两个问题:
其一,工人阶级是否仍掌握先进生产力,仍是先进的阶级(性质);
工人阶级人数是否增加,仍是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数量)。
其二,党和国家政府是否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请大家讨论,举例说明。
学生甲:“工人阶级人数在增加,因为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农民变工人,外地民工加入工人队伍。我们三林、凌兆地区征地农民很多进厂当工人。我爷爷是农民,爸爸就是工人。”
“那你将来呢?”我将他一军,周围学生哈哈大笑。
“父母长辈希望我考进大学,做有知识的工人。”他的话对大家很有启发。
学生乙:“工人阶级有知识、有技术、会管理的人越来越多,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学习、没本领无法生存。我表哥职校毕业,天天读夜校。”
“我爸的厂子兼并给宝钢集团后,技术和工艺改进,对工人要求更高。”小徐被组内同学推荐发言“工人阶级仍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力,仍是先进阶级。”
又一学生代表发言:“对下岗工人再就业有许多政策,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说明国家制定政策、法律都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评价反思
通读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与要求》,感觉民族精神教育并非“新鲜事”,而是本学科德育功能的一部分,(以高三政治常识为例)整本教材都有结合点,“重在课堂,贵在挖掘”,教师要树立民族精神教学渗透的意识。整堂课上下来,民族精神教育素材无处不在——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中国特色(广泛的社会基础)——国情教育;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教材内容蕴涵的,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来;
“老头能大义灭亲,他很爱国。” “为什么是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呢?”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来看望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呢?” “工人阶级真了不起……”——针对学生发言,教师要及时引导提升;
用历史分析法,从历史国情讲到现实国情,学生容易理解我国为什么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所以通过展现历史画卷(以抗战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现阶段为背景),推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社会各阶层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扬英勇顽强、为国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精神,自然渗透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教法上找素材,教师要努力拓展思维;
“同学们,今年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60周年……听着这激昂的歌声,我们似乎回到了抗战烽火年代。”——对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新闻,教师要敏锐抓住,作为切入口,与教材自然融合。
民族精神教育若要长久化,除了教师要努力挖掘教育素材外,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油然而发感想,自然生成价值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用学生不熟悉的抗战影片作导入,学生没有呼应,“被(老师)逼无奈”说出了自己熟悉的历史知识,越说越与老师产生共鸣……;教师因势利导,围绕学生最亲密的父母家人谈论工人阶级,越谈越感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主体的经验、生活、兴趣是建构新知识,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学生个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对经验的组织或学习而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本堂课最大的收获就在于:能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找到师生互动的因素。第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通过激活学生的历史知识,让学生自己研究了我国的历史。学生对我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
第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在评说自己的同时评说新时期社会敏感问题。学生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由衷地认识到要做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工人,这种情感和价值观是油然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