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语文
写作指导

 

文章的开头引入与结尾引出
文章的开头表示文章的起点,一般是指文章的第一段,也有人把它说成是文章的第一句话。而文章的结尾是指文章完成了对客观事物某一阶段某一侧面的反映,完成了对某种情态和事理的表达。好的开头能把握读者,吸引读者,而好的结尾能突出主题,耐人寻味。因此要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下面就如何开头和结尾介绍一些常见方法:
  (一)开头引入法。开头引入法是指想方设法把读者引导到作品里,让他们受到感染。此种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开篇点题,提示中心。②叙述背景,描写环境。③介绍所要记叙的主要对象。④把引人的情节、有关的景物描写或事物的矛盾放在开头。⑤以回忆;联想或交待写作动机引起正文。⑥引用诗歌、谚语、豪言壮语开头。运用这些方法要注意的是①文无定格,贵在创新。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不要被它们框住。②要认清这些方法的共同规律和原则,即:开头一定要扣题,做到简明新颖而能引人入胜。③要围绕“引人”目的,或直接了当,开门见山,或含蓄委婉,曲径通幽,将读者引入,切忌长引不息,影响主题的表达。
  (二)结尾引出法。结尾引出法是指把读者从作品里引出去,让他们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更广阔、更深入地认识生活。此法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种:①结尾饱含感情,甚至充满哲理,委婉含蓄,使人深深思索,回味无穷;②结尾写明作者的感受和态度,或表示作者的希望和号召,加深读者感染;③结尾由点及面,由小见大,使读者的认识不停留在文中所述的事物之中而有进一步的提高;④结尾对文章内容作个概括,使人概念明确,信念坚定。运用此法要注意的是:①结尾引出法,不是脱离具体内容的死板公式,而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②结尾既然作出让读者出去的“引物”,就要短小精悍,不宜过长。
把文章写“新”
  一、标题写新
  一双顾盼生辉、炯炯有神的眼睛,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标题就好比是文章的眼睛。选择、拟定一个新颖、恰当的标题,会一下抓住读者的视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文章增色不少。如《爸爸呀,妈妈》,小作者把爸爸深情地称作“妈妈”,含意深刻,也确有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主题写新
  好文章读过之后能给人以新感受、新启发,或深刻的教育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尽力避开那些人人皆知、皆写的事理,用创新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去审视、思考问题,反映现实生活;要紧跟时代步伐,研究新问题,反映新生活,提出新观点,抒写新感受。但应该注意,主题“新”的关键,不只在于“写什么”,而更在于“怎么写”。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善于捕捉新的闪光点,学会改变角度看问题。
 三、材料写新
  所谓材料新,并非要我们非得写日常罕见的奇闻异事,而应选择那些别人没有想到或很少写到的材料来写。比如要表现老师的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若选“备课到深夜”]“冒雨送同学”等人人皆知的材料来写,读来就会令人倍觉乏味、无趣;若从“老师记性差”这一独特角度入手,要做到选材新,需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善观察、勤思考、多积累。
  四、语言写新
  这里的“新”是指语言清新自然、鲜明生动、富有个性。我们主张写文章应该说自己的心里话,抒自己的真感情,从而体现自己的个人风格。要力求做到语言朴素、清新、自然;表情达意要生动形象,读后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要讲究语言的音韵美和感情色彩。这样的文章自然会富有艺术魅力,能深刻地打动读者。
 
 
写作指导(二)
作文构思四法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写作过程是大体相同的。先是确定主题,选择题材,接着酝酿内容,安排结构,最后组织语句,下笔成文。然而,就具体的构思方法而言,人们的习惯、方法并不一致,往往因人而异或因文而异。同学们在作文过程中,可有如下四种常用的构思方法。
  一、提纲构思法。在确定一篇文章后,先写提纲、提要、内容包括总题、起首、中部各段提示、收尾。有时还有必要交代一下具体材料使用方法,如详细处理记叙文各部分该用什么描写方法、议论文具体的论证方法(如并列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层递式结构)。通过提纲可以圆满解决。这样一来,文章的间架已经立了起来,脉络线索也就一清二楚。于是从头写起,直到结尾,思路清楚,畅通无阻。
  二、腹稿构思法。这种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心里先完全想好,然后才写到纸上去。鲁迅先生在写作前往往是“静观静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淋漓酣畅,一挥而就。自然,腹稿就是要求在腹中构思、腹中起草,腹中修改,腹中成文。这样写下来的文字。大多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三、断续构思法。这种方法就是断断续续、日积、月累地写文章。学生一边学习各门功课,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闲暇时间,备本袖珍笔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在上面,过一段时间后,再综合整理成篇,一本完了,再来一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亲切又具有真情实感。日记、读书杂感、见闻录等文章通常就是使用这种构思成文的方法。
  四、撷取灵感法。脑子里一旦有了人物形象活动或精彩话语闪现,感到热血沸腾,不能自己,就拿出一堆乱纸,洋洋洒洒地狂写起来,这时只感到文思泉涌,笔不停挥,顾不得字迹潦乱,行文歪扭,只让汹涌的思潮一泻无余,这就是撷取灵感的构思方法,等过一段时间,冷静下来后再将一气呵成的文章加以整理,无疑会是一篇佳作。
提高你的语言修养
  我们身旁总是不乏能说会道的人,他们往往出口成章,妙语惊人,像磁针一样吸引着周围的人,令人钦佩不已,这种魅力这种风采源于一定的语言修养。
  首先,要尽量多掌握汉语的词汇。词汇贫乏,用来用去总是那么几个词,必然会令人感到语言干瘪,单调乏味。有位青年从苏州旅游回来,兴奋不已,逢人便说苏州好。当别人问他好在哪里时,他眨着眼睛回答说:“风景好,房子好……好极了!”形容事物只有一个“好”字,怎么好法却说不出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词汇量少。如果平时注意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在表述时就能信手拈来,使语言文采横溢。
  其次,语言表达要简洁明晰,通俗易懂。据史书记载,子禽问墨子:“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话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知道天就要亮了,
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在有用的地方。”墨子的话和古语:“言不在多,达意则灵”一样说的都是讲话要少而精的道理。我们追求的是用最经济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
  再次,讲究文采,适当地运用修辞技巧。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言语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说得对,而且要求说得好。有些人说话说得文理通畅,但就是吸引不了人,让人听了觉得平淡无味,这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修辞技巧。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语交际非但不拒绝文采,相反格外讲求调动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英国物理学家洛兹博士,在对普通的听众讲述原子的体积时,曾这样说道:“一滴水中的原子数,和地球上的树叶一样。”比喻用得恰到好处,抽象的数字变成了生动具体的形象,胜过许多概念和推理,人们不仅听得懂,并且能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