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理化生
固体体积测量的多种方法

 

 
固体体积测量的多种方法
【引言】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出现了教师所意想不到的迁移。面对这样的情形,一般你会让他坐下来听其他同学的讲解,或者你自己用备课时准备好的观点来进行“指正”。可是此时学生的认识恰好形成了教学一个新的生长点,作为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迁移发散思维看作是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加以合理的利用。
【案例描述】
今天,我给学生上固体密度测量这一课。我们知道:固体密度测量一般先用托盘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然后用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固体的密度。为了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我让学生参照《科学课活动指南》自己设计试验并实施试验。首先做了固体质量的测量,接着准备做固体体积的测量时,我想除了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测量固体的体积?我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学生,一会儿班上的一位女同学就举手发言:“可以把一只杯子装满水,然后将固体浸没在水中,这时杯中流出的水的体积就是固体的体积。”我听后接着问:“怎样测量杯中流出的水的体积?” 这个女生回答:“用空量筒盛放流出的水,然后直接读数,就得出了流出的水的体积也就是固体的体积。”接着请同学们讨论这个“溢水法”可行性,为了让同学们确认这个方法可行,我就重新拿了二个体积一样的的铜圆柱体让这位女同学和另外一位同学做对照试验:她用新方法,另外一位用原来的方法。这时班上的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法。”“啊!”我问:“什么方法?”男同学说:“用直尺和三角板测出铜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然后通过公式可以算出铜圆柱体的体积。” 虽然备课时没想到,但是这个“数学公式计算法”也确实可行啊,于是让他们三组做了个对照试验,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反思】
第一个女同学对体积的测量提出了自己想到的新方法,后面的男同学在女同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新方法。而传统教育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不太关注学生的各种想法,并加以利用。当那个女同学提出新的方法之后,教师并不能简单地将它撇在一边,然后让它回到原来的教师预设的思路上,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应以她的方法作为教学新的生长点,展开新的教学活动。结果男同学在那个女同学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启发。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那个女同学的新方法,才引发起一连串新的教学活动:新方法的可行性,设计实验验证新方法的正确性。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他们更乐意去探究,去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由此可见,不但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而且学生的认识的迁移和发散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只能对教学过程作大致的规划,很难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作出精确的预设。在学生提出新方法后,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这是教师应有的一种能力。在评判学生的新方法的正确性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先做合情合理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和对照。这给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科学需要探究,科学更需要实证。